《紫藤萝瀑布》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紫藤萝瀑布》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紫藤萝瀑布》教学反思1本文阐明作者从花中领悟的人生意义,是对花形、花色、花香的一个总体提炼和归纳,由景而生情,由情而生志。所以作者说:“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这是“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从这里,作者领悟到了人生的意义,就是无论是人生的热烈,还是人生的生死,生命对于万物来说都有着顽强与美好,它是永恒的!所以作者“不觉加快了脚步”。这里和文章开头相呼应,从“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到“不觉加快了脚步”,其实是写出作者思想的一个变化过程,对人生的思索过程,从迷惘、惆怅、痛苦到领悟、宁静、喜悦。由此我们可以认为,一种对生命的新的认识已进入到他内心深处,他将为这新的生命现去创造更美好的人生。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斗争。’”这就是生命的意义,我们今天的学生,更要懂得生命的意义,努力学习,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紫藤萝瀑布》教学反思2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将《紫藤萝瀑布》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的“人生”主题单元。这篇出自学养深厚的名家之手、几于“大象无形”的散文名篇,引得不少专家学者津津乐道,即使将它作为大学生的功课,也是很有文章可作的。备课时,我计划安排课前预习,然后用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重点是朗读和整体感知课文,同时留下充裕的时间让学生默读课文,酝酿阅读感受,发现问题。第二课时,学生交流感受,提出并研讨疑难问题。最后,将本文同前面的几篇课文作简单比较,让学生了解、认识本文“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写作特点,最后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仔细观看教科书前面的彩色插页上的“紫藤萝”图片。思考:你从图片上看到的紫藤萝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
学生很快就抓住了一些特点:
⑴花多(文雅的表述是“繁盛”),
⑵由“株”、“穗”、“朵”组成,
⑶每一穗上的花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
⑷每一朵花的颜色是“上浅下深”。
学生的正确回答显然得益于预读课文的“先入”作用,它为学生观察紫藤萝提供了观察方法的帮助,是真实的收获。同时在不经意中获得了关于课文的第一条线索──景物描写的顺序。
接着,我范读课文,学生思考问题:文章对紫藤萝的描写同我们对紫藤萝图片的观察,有那些不同之处?学生的发现如下:
⑴文章写了紫藤萝的花瓣和花蒂,图片上则看不清楚;
⑵文章写的是一棵完整的大树,图片上的只是一棵小树,或者是一根树枝;
⑶文章还写了花香,图片上却闻不到;
⑷文章中的紫藤萝是动的,有活力的,图片上的则是静止的、呆板的;
⑸文章写的紫藤萝与作者的心情是相通的。
学生的发现超出了我的设想,我有点喜出望外。我据此指出,很多时候,文字的表现力、感染力比颜色、线条、声音等更全面、更准确、也更深刻,因而更有益于智慧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喜欢读书,多读书,读好书。本文的作者正是这方面的榜样。
在介绍了作者的有关情况之后,我问学生:刚才我们说课文中的紫藤萝与作者的心情是相通的,那么,课文中作者的心情到底是怎样的呢?有什么变化?学生很快就找到了重要词语“焦虑悲痛”和“宁静喜悦”。我接着告诉他们:人的感情变化有时藏在心里,流露在表情神态上,有时则表现在言谈或动作上。学生马上明白了,文中的“停住了脚步”、“加快了脚步”也是表现思想感情的。这样,就有了关于课文的第二条线索──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
接下来是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经过短暂的思忖,学生开始各抒己见。几番辩诘之后,概括如下:“赏花忆花,感悟生命。”
最后,默读课文,整理读书笔记;根据个人感受,提出与课文有关的疑难问题,用于下节课交流。
第二课时。
一上课,就明确将课堂活动分为“交流感受”和“提出问题”两阶段,并约定每位同学的发言时间不超过一分钟。由于有同学在重复别人的看法,而且越到后面重复越多,我就在一位同学讲完之后,立即采取“表决”策略,然后用“英雄所见略同”之类的话省去相同观点的重复,尽量让不同的感受有机会得到交流。因为听重复的内容是一种消极体验,容易让人失去兴趣。学生的交流有这样几个特点:
⑴注意利用学习笔记上记载的内容思考问题,
⑵利用课前“导读”作指示,从课文中寻找材料加以充实,
⑶对课后的“研讨和练习”进行解答,用于交流。
我对这种从自己出发,重视经验,有目标的学习策略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随后是“提出问题”。开始,学生的问题大多是词语和句子方面的。这类问题主要是通过学生互动来解决。只在互动无效时我才参与进去。例如,有学生提出:“作者说她的焦虑和悲痛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生死迷、手足情’到底怎样理解才正确?”
师:哪位同学来接受这一挑战?试一试?
(没有反映)
师:回答问题完全可以猜测。从知道的地方开始,可以从一个词开始,来,老师和你们一起猜一猜。
生1:可能是她的亲人遭到了不幸。
师:说得对。“亲人”是谁呢?
生2:兄弟。
师:何以见得?
生2:“手足”比喻兄弟。
师:对。作者有一个小她三岁的弟弟。“不幸”又是指什么?
生3:死了?
师:“焦虑”是着急忧虑的意思。“死了”有什么可“焦虑”的?
生4:明白了。作者的弟弟得了重病。
师:重到什么程度?
生5:治不好。
师:你怎么知道?
生5:悲痛。能治好就不用悲痛。不过还活着,什么时候死去象谜一样,所以很焦虑。
师:你看,不是答得很好吗?作者的弟弟得了癌症,死于1982年10月,这篇文章写于当年5月。弟弟病危,人们常常会悲
[1][2][3]下一页
《新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册《紫藤萝瀑布》教学反思2》这一教学反思,来!http://
《紫藤萝瀑布》教学反思3通过本次的课堂教学实录,我认为有许多环节还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完善:
1、师 ……此处隐藏8642个字……忆花——悟花”。于是,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找出各部分相应的段落并加以概括。
在“研读、品文意”的环节中,设置了如下思考题,每一个问题都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指向每一个研读的角度。⑴“这样盛的紫藤萝”,表现在哪些方面?说说“我”是如何进行观察的?⑵“伫立凝望”紫藤萝瀑布,“我”产生了怎样的感受?在“梦幻一般轻轻笼罩着”的香气中,“我”联想到十年前家门外的一大株紫藤萝的不幸命运,你能理解“我”那时的心情吗?⑶紫藤萝彼时的衰、今天的盛,引发了“我”心中的感悟,你是如何理解“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一感悟的?
在“美读、做交流”的环节中,我这样设置问题和要求:1.美读交流点:《紫藤萝瀑布》是一篇状物抒情的优美散文,作者从眼前的实景——盛开的紫藤萝花写起,融情于景,由情入理,抒发了积极的人生情怀,寄寓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请你从文中找出感触最深的句段,美美地品读,加以体会,并概括本文主旨。2.美读交流示例:”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此段以空中垂下的瀑布来比喻紫藤萝,状写出它的繁盛与壮观;又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花的活泼、美丽、生机勃勃,还暗示出生命长河之伟大。
语文教学中,不能总是拿体验说事,因为学生没有那么多的生活经历,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体验,文章中一些深奥的句子比如,“生死谜,手足情”,“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他们一时是无法完全理解的,也不必强求,老师一厢情愿的解释,效果反而不好,课堂上,我们更多的时候,需要的是调动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然后让他们借助有限的生活经历来理解这些蕴涵哲理的句子。
《紫藤萝瀑布》教学反思13听完《紫藤萝瀑布》一课,我获益匪浅。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朗读与赏析的相得益彰,让灵动的文字在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中熠熠生辉。
教师是聪明智慧的,在课的正式环节中虽没有加设生字词训练,但在导入正文前的间歇却不失时机的让学生大声朗读生词,这无疑让学生在正课开始的时候便意识到生字词的正确朗读与积累对文章的阅读起着铺垫作用。
教师的引入令人出其不意,从生活中切实可感的的情节入手,出示几种常见的花。这些花都有自己的秉性,这是它们不同与其他花的独特之处。学生注意观察和思考将它们用精准的文字演绎出来,将诸如向日葵、玫瑰这些形形色色的花鲜活的展现在大家的眼前。这些为人所熟知的花给学生带来了亲切感,也为本课学习紫藤萝瀑布起到水到渠成的推动作用。花与花的对比和过渡,加深了学生对不同花性的认识。
本课最充分展现学生学习素养的地方是朗读与赏析,教师在这一部分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围绕直接描写紫藤萝花的句子,让学生勾画和品评。这无疑在细节处给了学生发挥的余地,锻炼了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教师的引导更是令人拍案叫好,精湛的语言引导,适时的点拨,让学上的语文学习能力和对课文的品味有的放矢。本文的题眼“花语”,也在这样的师生互动中迎刃而解。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与赏析,让“紫藤萝瀑布”这一主角的灵魂特征赫然醒目。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为了更好的走进作者,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所以教师在执教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更多的对作者当时的身世背景作了介绍,让讲解从课内到课外有机结合,促成学生有效的将花与人的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全文主旨深刻、透彻。
《紫藤萝瀑布》教学反思141、需要深入思考抒情散文的内容选择问题。自己课整体感觉内容还比较稀薄,“课堂干货”不够。比较“飘”。
可以进一步思考:《紫藤萝瀑布》这种抒情散文,文本特质之特质是文章本身思想内蕴并不复杂深刻,不需要在主题理解上花费太多精力。它的特点是文质兼美,语言表达非常精巧,集中体现了宗璞抒情散文的特点。它是典型的“这一篇”。所以,讲这种文章,切忌把重点放在生硬地解读主题上,而是应该着力研究宗璞是如何成就了“这一篇”。她在字词句段篇章上是如何下功夫的。
教语文,从“教主题”转变到“教语用”,是很大的一个转型。非常必要。从这个角度来思考,自己也许会在解读文本上,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获得新的抓手,新的视角。
2、思考抒情散文的教法问题。美文要美教,表达精美的文字需要精美地教。自己现在教得还比较粗蛮。
一是这样的文本,基本上可以定位为诵读型文本,朗读,应该是贯穿全课的,最核心的一种教法。用朗读来划分课堂板块,以朗读来推动课堂步伐,用朗读来营造课堂气氛,以朗读来促成主题理解……自己已经做了一些工作,但远远不够。碎问碎析还是太多。对于精美的抒情散文,分析繁琐了,美感就没有了。这篇课文,多读多背,现场背诵,最实在,学生收获最大。不要迷恋分析。很多好文字,分析过了,美感就消失了。
另外,在提问技巧上,自己也可以稍微进一步。所谓美问,就是问得曲,问得巧,问得隐,无问胜有问。《紫藤萝瀑布》这样的美文,少问,多美读,效果是一定比碎析好的。自己在“问”上,发展的空间还非常大。
以后的自己还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不断地思考。我相信思考多了,历练多了,智慧也一定会潜移默化地增长。
《紫藤萝瀑布》教学反思15学期初开了一节课,在702班上了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对于像我这样的青年教师而言,自认为一天的准备时间尚嫌不足,虽然这只是自己学校内常规开课,谈不上什么级别。
整个课堂的生成和预设并没有出现太大偏差,如果以两年前刚上讲台时的标准来看,能够将一堂课讲下来就很不错了。但是已不能用两年前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了。对于课堂,总有些自己的见解和认识,虽说粗浅,总还是结合自身实际的。在此仅就课堂流程谈谈自己的感受。
整个课堂,能够按照课前的准备和认识落实。这确实是一篇有一定难度的文章,主要体现在课文内涵的把握上。《紫藤萝瀑布》有着较为深层次的情感,而且没有在文章内直白地表露,教师对课外知识的引入就需要把握分寸。对作者弟弟的死亡这一事件的引入上,我做到了繁简适中,既不让讲解占去过多的上课时间,又要学生能很好地把握情感。
但我在对“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一句的展开时花费了过多口舌,不但没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而且这个问题较为特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课文主题的把握。我的讲解就没能很好地展现课文的积极面,对过往生活及社会环境分析过多,不但没有必要,也偏离了课文中心。经过反思,我觉得对文章的整体感知一定要准,并以准确的认识全面指导课堂。
其他方面,我的课堂结构过于紧凑,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可能会跟不上,对基础知识的提点不够,令整个课堂感觉太“素”。在讨论人生感悟环节中,除部分小细节需再改进外,整体把握尚可,学生气氛得到调动。教态:与学生交流的态势不够,似有自说自话之感,目光和学生的交流有所欠缺。对人生感悟的讨论,要学生能谈出自己的理解,实现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这也很能体现教师的功底。
不管如何,通过课堂还是能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也认识了自己在两年内成长的情况。希望自己能通过日常的教学成长起来,形成自己的课堂风格。